这只是个段子,可是这要是现在,你舍得把一棵老茶树砍下来数年轮吗?你舍得,茶农舍得吗?所以这个方法不太现实。
凤庆香竹箐的3200年大茶树
第二种,采用考古界的同位素测量方法,这个方式一般用于测量年份很久的出土文物,根据14C(一种化学元素)停止新陈代谢的最后时间推断年份,也就是说还在新陈代谢的生物使用这个方式是不太科学的,据说凤庆香竹箐的3200年大茶树是用这个方法测量出来的,不过至今也没给出准确的科学说法。
用这个方法大规模测量不太可行。
第三,给树照个CT,这个方法不但对于树龄大的古茶树不太可靠,而且可行性真的不靠谱。
第四,生物锥法,通过微创方式取到茶树的树心标本来进行测量。
这个方法的破坏性显而易见,而且过程中要反复多次取样,万一哪棵千年茶树在测量过程中经受不住折腾撒手人寰,测量员岂不是要背锅,这个锅太重,多数人不敢背,方法也就不太行得通,为了树龄大动干戈,划不来。
另外一种,历史推测,这是目前最主要的、比较可行的树龄测量方式。
在做这件事之前,要先充分详细了解山头的历史,搜集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
对于树龄小一些的茶树,比如一两百年的茶树,可以直接去当地村寨访问,比如现在的很多山头,树龄不太大的茶树当地茶农都能够清楚说出来哪一片茶树是哪位先辈栽种的,大概都能够推测出树龄。
如果超过两百年,可能这种访谈能得到的信息就比较少,谁没事老去记着祖上传下来的茶园是谁栽种的,茶农这么忙。
这种情况下采取文献查找并结合当地历史推测是比较靠谱的,目前各大山头的树龄基本都是采取这种方式测定,而且由于茶山上大部分原住民是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一套记录历史的方法,所以整理起来反而没有那么难。
举个例子,比如南糯山石头老寨的古茶园,为什么知道它是五百年的呢?
首先,了解南糯山的历史文献,南糯山是哈尼族的世居地,目前可考的资料显示:南诏国后期哀牢山发生大规模战乱,住在哀牢山的几万哈尼人开始南迁,其中一部分留在澜沧江东岸,在傣族人民的帮助下渡过澜沧江定居在南糯山。
当然南糯山寨子很多,通过寻访查找哈尼族老人的家谱,发现哈尼人进入南糯山后最早定居的寨子是今天的多依寨,随着人口增加又分出石头老寨,然后分出石头新寨,所以这三个寨子是今天南糯山最古老的寨子,并且至今哈尼人已经在这里居住了至少1100年。
南糯山那棵非常著名的最早栽培的已经在1995年仙逝的茶王树就位于石头老寨,经过鉴定树龄800多年,和南糯山的种茶历史相符,由此推测出南糯山种茶历史至少有800年。
即便是南糯山这样历史悠久古茶树众多的山头,石头老寨古茶园树龄比较大的古树茶产量依然不大。即便山头众多,高品质的好茶依然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