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的一则报道,再次把普洱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次瞄准的是国有林。据报道,普洱名山易武的茶农,不但采摘国有林甚至自然保护区的茶叶,还在里面毁林种茶,让原始森林留下伤疤。报道标题有些惊悚:哭泣的绿肺。其实,国有林的概念流行普洱茶界,已有四五年。“不是不报,时候不到”,炙手可热的国有林于今遭到迎头痛击。

不妨回溯下“国有林”的前生今世。2007年普洱茶市场“崩盘”后,古树茶和山头茶概念崛起,对云南茶叶市场回暖和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顺应了消费细分和个性化潮流。二者的效应叠加,也不断把消费者引向更加小众化的山头,甚至引向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易武的薄荷塘、百花箐、铜箐河、天门山、凤凰窝、湾弓等,是其典型代表,光听这些名字,就知道它们有多遥远神秘。
只是,真理往前一步成谬误,山头古树茶一旦越过法律红线,就会变成“美丽的陷阱”。
国有林之所以流行,一是口感,二是稀少,三是生态。口感因人而异,稀少的茶也多,生态成了无往而不利的“必杀器”。想想国有林里野性的自然环境,加之望不到顶的高秆,仿佛贵有贵的道理。某种意义上说,国有林古树茶站到了云南茶叶生态“鄙视链”的塔尖上。相比国内其他茶类和茶区,对于以生态为卖点云南普洱茶来说,国有林于是一时风头无俩。只不过,这个“生态”的塔基,真那么牢固?
云南普洱茶走进了一个“生态魔咒”,成也生态,败也生态。成也生态好理解,不施肥、不打农药几乎成了好茶的标配,清风明月的自然环境,确实让外地消费者折服。败也生态,一是因为生态这个概念本身笼统模糊,二是给行业作茧自缚下了套,最终越走越远越小众,反过来会伤害几百万茶农的主体。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生态经”切莫念成了“紧箍咒”。按国际标准,没有“生态”这种模糊用语,人家是有机、绿色,是一条条严苛的检验标准。“生态”和“有机”看似异曲同工,其实隔着好几座山几条河,是科技和故事、作坊和工厂、小农和资本之间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