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中老期茶,如同在抚摸岁月痕迹,如果对时间流逝欠缺那么一点概念的人,我想再老的茶请他喝,也只是一杯有颜色的水而已。
从事茶行业的这些年,我亲眼见证了这样一类喝茶人:追普洱茶,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从名山古树纯料开始,归宿于中老期茶。
追名山古树的那些茶友
“今年第一波老班章春茶,自己守着采的!”“曼松王子山,皇家茶被我喝到了。”“冰岛,真的有冰糖的味道哎。”“早上喝了一泡薄荷塘,感觉今天不想再喝茶了”
这些话,经常可以在茶友的微信朋友圈看到。这几年出差比较多,离开珠三角往北,在很多省份遇到的茶友,大多喜欢畅聊各种名山或者古树纯料。
有一次在郑州,那里的年轻茶友们喝普洱茶,大多带着好奇之心:谈论的话题是这些:“冰岛所有的树都是被我们一个老乡包了!”“听说老班章被过度采摘,滋味都不如以前了吧?!”“易武都是台地茶,哪里还有什么古树!”这类道听途说的观点,在初入门不久的茶友圈里,传播十分广泛。
面对这种类型的茶友,有时反而不愿多言。这种类型的茶友买茶,只求山头古树的名气,且出手大方,一饼几千元的200克小饼山头古树,他们听更“资深”的朋友说值,就出手买了。
对中老期茶认知改变后的茶友
就这样,他开启了对中老期茶的探索,“研究”方向不再是名山古树,而是不同仓储环境下的转化魅力,“现在对于新茶,也就是试试口感,真正喝得身心舒畅的还是老茶。并说,作为一个茶友,如果你仍然对中老期茶有偏见,只能说明你接触的还不够,没喝到真正仓储好的年份茶”。
难以回头的老茶之魅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北京的茶友,通过一些微信群加了微信,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单独聊过。有一天,他说:“我看你那儿有不少的老茶,感觉你觉得挺专业;给我推荐几款呗。”我尝试着给他介绍了几款,文图并伴有详细的口感和转化的介绍。这个茶友先后向我拿了上百万的年份茶。而且只通过电话,至今都没有见过面。确定某款茶后,他的话语很简单“算一下总价多少?”
然后便安排财务就转账过来。关于他,我了解不多,只知道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像他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对茶的要求很明确。一是年份,二是仓储,三是有一个专业的人帮他把关。有时喝一些茶也跟我在微信上闲聊,说现在喝惯了有年份的,总觉得生茶过于生猛,喝不进去。
经常被这种陌生的信任所感动,也皆缘于茶。老茶是时间沉淀的产物,是光阴对细节的耐心雕凿,更是一种用生命完成的修行。
老茶的迷人与让人迷是一种境界
从新茶到老茶,是一种时光和阅历的沉淀,喝惯了老茶想转向新茶,无异于就像渴望时光倒流。
原创: 汪命
来源: 普洱杂志
欢迎光临 茶帮网—一个茶厂与商家、消费者的交流平台 (http://www.chappo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