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某些权威专家统计,约10年前,大陆喝普洱茶的人口仅有一两千人,随着近些年坚持不懈的普及和推介,普洱茶在国内几乎已家喻户晓,特别是近几年,大约已有上亿人将普洱茶作为日常饮品。也就是说一个普洱茶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样的时代,需要我们有一双孩童般清纯明澈的眼睛。
这样的时代,需要我们有“教”而“养”之的高尚“品味”。
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不很难,但提高一个人的教养,而且还包括了品味,却很有些难度,有的终其一生却不能达到。正如人们说: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这说明教养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的教养升华着文化气质,教养也决定这品味高低。
普洱茶的品味教养,“察颜观色”是必修的一课,“赏色”,是因为普洱茶因不同的贮存年份变幻着众多的汤色,从百年以上的古董茶、近百年的号级茶、到半个世纪前后的印级茶,十几或二十年的中生代茶(也称中期茶);在整个生茶或熟茶仓储后发酵的过程中,茶汤都呈现着不同的迷人而令人遐想的颜色,从青绿、嫩黄、深黄、橙黄、橙红、如花的深红到晶莹透亮的酒红色。而在生茶的转化中,在有些环境,一种颜色的变化有时可以比人的一生还要长。仅杯中变幻多姿的颜色就可能大大刺激你大脑中的多巴胺,让你产生山野森森、百草依依,岁月的交替,四季的轮回,或是有形世界的喧嚣,或是微观世界的神奇等无尽联想。
当然,审美、礼节也会随着这种教养的提升而提升。当你带着艺术、人生,甚至是茶的丰厚阅历重新审视生活的时候,会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淡泊和宁静。在经历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两个层次之后,上苍会还你“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一双眼和一颗心。 这是一双清澈的“纯真之眼”和一颗澄明的“纯真之心“,这就是有教养的眼和有教养的心。
有人说:“茶人的最后一站是普洱”,说的是一种境界,也是关于茶的教养,我想,其中就包含着这个道理。
原创: 王洪波
来源: 普洱杂志
欢迎光临 茶帮网—一个茶厂与商家、消费者的交流平台 (http://www.chappo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